新聞中心&News
2020-08-27
動態監測空氣質量指標,及時預警揚塵污染“風吹草動”,自行抓拍圖像、鎖定目標供追蹤溯源……近年來,上海市生態環境局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不斷創新技術手段,今年由運行3年的450個道路固定監測點升級為由100個固定監測點和20條公交線路、110輛出租車移動監測共同組成的道路揚塵在線監測系統,標志上海治理揚塵污染邁入智能化、精準化時代。
道路揚塵監測成效顯著,助推環境指標明顯改善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道路揚塵監測組的值班員正在開展例行巡檢。信息系統上忽然彈出一條報警信息,顯示上海某路段揚塵濃度連續3天超過預警值,且超標時段都在21時至次日04時之間。值班員點開對話框,屏幕上立即顯示出報警點位的詳細位置、超標時段分析圖表及抓拍圖像。
值班員迅速查明引起揚塵超標的源頭。原來這一區域正在進行道路施工,但因中心城區日間施工對道路交通的影響較大,管理部門要求其晚上作業、凌晨恢復道路通行。經提醒后施工方了解到其施工導致揚塵增加,因此后期作業的同時進行了噴淋抑塵工作,道路揚塵監測數據得以恢復正常。
“以前很多街鎮在拿到空氣質量問題通報時‘兩眼一抹黑’,對查找源頭、開展治理根本無從下手。”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高工劉啟貞介紹道,前幾年,上海揚塵污染問題較為突出,揚塵污染源對PM2.5貢獻比例在2015年達到13.4%。對污染源頭進行精準化管控成為當務之急。“如今,道路揚塵在線監測系統既可以及時提醒揚塵風險,也會指明引發揚塵的方向,幫助管理人員高效地把揚塵污染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
自2015年以來,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和上海市環境保護信息中心聯合團隊不斷推進道路揚塵在線監測試點及應用工作,制定揚塵監測技術規范及標準,逐步建成揚塵監測的“天羅地網”,上海市各項揚塵污染防治措施得以落實。上海市道路揚塵濃度從2015 年的0.246 毫克/立方米下降到2019 年的0.106毫克/立方米,降幅達到57%。2019年全市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的69微克/立方米下降35%。
建立“動靜結合”監管模式,實現業務全方位覆蓋管理
為一探究竟,記者來到系統建設運營管理單位上海市環境保護信息中心。在揚塵在線監測系統主界面上,記者看到,揚塵在線監測覆蓋領域除道路外,還包括建筑工地、碼頭堆場、攪拌站等,初步實現揚塵業務全覆蓋。
系統中,一張上海地圖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很多小點,中心城區較為密集,金山、崇明、奉賢等郊區較為分散。把地圖放大,將鼠標移動到其中一個小點上,旁邊的數據框內立即顯示出這一點位的設備位置、實時監測數值、歷史平均值等數據。
上海市環境保護信息中心應用開發室副主任王躍介紹道:“每一個小點就是一個監測單元,系統上的數據就是由這些監測單元上的在線監測儀器實時傳送回來的。”系統自動對大量實時監測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一旦出現預警,將對揚塵污染“嫌疑犯”采集證據,以備后續監管和溯源應用。依托揚塵在線體系,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建立揚塵在線監測數據通報機制,每月對揚塵污染情況進行通報,遇重大保障活動時可加密到每日通報,并推進揚塵數據的執法應用,實現揚塵排放監管從督促推動“軟手段”向超標處罰“硬措施”的根本性轉變。
切換到今年升級后的道路揚塵移動監測界面,畫面上呈現各車輛的所處位置以及車輛行駛的道路軌跡。車輛5秒鐘上傳一次監測數據,包括PM2.5、PM10、NO、NO2、CO及輔助指標等數據,供精準數據分析使用。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伏晴艷介紹道,利用出租車和公交車數量多、運行時間長、運行覆蓋區域廣的特點,實現對環境質量的移動監測,以彌補固定點監測的盲區。“動靜結合”有力提高了環境空氣監測的空間分辨率。同時結合約3000個揚塵固定監測點數據,構建上海市揚塵智慧監測系統,為揚塵管控提供數據支撐。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監測處處長劉代玲表示,未來上海將向兩個方向努力:一方面進一步增加車載設備的數量,全面實現道路交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線—面”全覆蓋;另一方面,將系統數據對接到“一網統管”平臺,為更多的管理部門實現高效管理提供支持。